泸县医药产业“一类事一站办”,助力泸州打造医药健康千亿产业集群
今年以来,泸县坚决扛起泸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“主阵地”的使命担当,奋力打造泸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,围绕医药产业发展需求,突出特色服务、标准引领和实战实效,探索打造医药全产业链“一类事”,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成势突破、提能增效。今年1至9月,全县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4.5亿元,产值约21亿元。
全量归集,找准“一类事”服务“切入点”。一是缕析产业链条。对医药产业园区入驻企业、县域内各有关企业开展穿透式研究,明确全县医药产业原材料供应、产品研发、生产制造、流通、终端消费等10个重点方向、48个重要领域,理顺医药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条,从现代产业体系角度展现泸县医药产业全景。二是梳理需求清单。充分运用县医药健康产业生态链工作专班、核医疗产业工作专班、“进企业、解难题、促发展”常态化服务企业专班等机制力量,建立“一对一”精准包联制度,以入企调研、集中座谈等形式,深入摸排梳理出问题55个,全面梳理医药产业涉及要素保障、融资需求、政策兑现等13个方面69项需求,形成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清单。三是归集服务事项。结合企业需求清单和产业链发展实际,将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涉及的市场准入、项目建设、劳动用工、商业纠纷等11个重要阶段服务事项精准嵌入全产业链条,形成医药产业24个“一类事”事项清单。共包含基本政务服务71项、增值服务180项。
高效协同,夯实“一类事”服务“立足点”。一是构建“一类事”服务体系。统筹整合政府、市场、社会三方力量,推动政务服务叠加衍生服务,优化服务模式,促进医药“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、资金链、服务链”良性互动、六链融合、筑峰强链。如与四川轻化工大学、西南医科大学开展“校企双走进”增值服务,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10人,引入专业技术人才243名。二是建立“一类事”管理机制。印发《泸县医药产业全链条服务“一类事”管理制度》,制定“一类事”进驻、流转、办理等工作规程,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工作职责,建立事项服务全过程可查询、可评价、可追溯的闭环监督管理机制,强化工作落地落实。三是完善“一类事”服务指南。将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涉及的企业开办、项目建设、劳动用工、商业纠纷等24个“一类事”,分类梳理编制服务指南,明确申办条件、服务时限、服务流程等内容,实现“统一受理、一站服务、全程无忧”。
场景运用,构筑“一类事”服务“落脚点”。一是线上线下“融合办”。在“天府通办”泸县分站点、“云数字园区”开辟医药产业“一类事”服务专栏,导入“一类事”服务指南,实现企业办事“一屏掌控”“一目了然”。建设“一区一驿”线下服务阵地,在政务中心建设集成式“企业综合服务专区”,在医药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嵌入式“企业服务驿站”,实现“一类事一站办”。二是专业队伍“靠前办”。成立泸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审查评价服务中心、四川省食品药品审查评价及安全监测中心泸州分中心,加强与国家、省药监局的协调沟通,建立产品报批注册“绿色通道”,靠前指导企业办理相关报批手续,有效地缩短产品审批时限。今年以来,已指导天道制药、阿斯特、黛芳医疗等5家企业开展注册前咨询、补充资料修改等;协助维思达、天道制药、奥克兰等5家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前内部审查;联合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指导国药集团、中科医美完成产品注册前检验检测。三是涉企诉求“兜底办”。建立涉企问题“收集交办、高效解决、跟踪督办”解决机制,实行分级分层分类办理。一般问题由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协调解决;疑难复杂问题通过“医药产业生态链月调度会”兜底解决。近期已专题研究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、水电气等要素保障、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等问题23个。
温馨提示
如已完成请点击”已登录“